城所在地:福岡縣福岡市中央區城內(福岡県福岡市中央区城内)
官方手冊公布章點:
1.福岡城往昔探訪館(福岡城むかし探訪館)
2.三之丸廣場(三ノ丸スクエア)
福岡城又稱為舞鶴城、石城,由黑田長政於1601年開始建造,1607年竣工,1871年廢城。現在城跡上設置舞鶴公園以及大濠公園。
這天天還沒亮就從廣島搭乘新幹線前進九州,搭了站站停的新幹線班次,但整路都在睡,所以也是很快就到博多,在博多轉乘地鐵來到了大濠公園。
站內牆上貼著的是有著大濠公園的城市道路剪影。
走出地鐵站,沒往大濠公園走,沿著堀往鴻臚館跡展示館前進
看到兩隻鴨。
下之橋御門、潮見櫓。
又看到另外兩隻鴨。
下之橋御門的解說牌,可以看到以前的堀是通向西側的,左側的大濠,本來是深入內陸的海灣「草江」。筑前國福岡藩的第一代藩主黑田長政在主持修建福岡城時,為了擴大城下町的規模而向幕府請求在草江的入口處填海造陸。雖然海灣深入內陸的部分並沒有與博多灣完全隔斷,但大濠已初具雛形,並被當作福岡城的外濠守衛著城池的安全。
這天天還沒亮就從廣島搭乘新幹線前進九州,搭了站站停的新幹線班次,但整路都在睡,所以也是很快就到博多,在博多轉乘地鐵來到了大濠公園。
站內牆上貼著的是有著大濠公園的城市道路剪影。
走出地鐵站,沒往大濠公園走,沿著堀往鴻臚館跡展示館前進
看到兩隻鴨。
下之橋御門、潮見櫓。
又看到另外兩隻鴨。
下之橋御門的解說牌,可以看到以前的堀是通向西側的,左側的大濠,本來是深入內陸的海灣「草江」。筑前國福岡藩的第一代藩主黑田長政在主持修建福岡城時,為了擴大城下町的規模而向幕府請求在草江的入口處填海造陸。雖然海灣深入內陸的部分並沒有與博多灣完全隔斷,但大濠已初具雛形,並被當作福岡城的外濠守衛著城池的安全。
介紹舞鶴公園裡的花。
鴻臚館跡的介紹牌,以前的鴻臚館是作為外交迎賓館使用,興建於平安時代,當時在平安京(京都)、難波(大阪)、筑紫(福岡)三處興建,其中唯一能確認地點的就是鴻臚館。文獻上最早的記載是688年,以「筑紫館」的名稱出現,平安時代改名為具有中國風的「鴻臚館」。從7世紀後半到11世紀的約400年間,接待了遣唐使,新羅的使節團,客商等等。1987年平和台棒球場外野席改建時,發現鴻臚館的遺跡,第二年開始發掘調查。展示館展示發掘出的遺跡,以及中國外交的歷史、交易品等。
二之丸的石垣。
另一面鴻臚館跡的介紹牌,鴻臚指的是官署名,《周禮》官名有大行人之職,秦及漢初稱典客,景帝六年,更名大行令,武帝太初元年,改稱大鴻臚,主掌接待賓客之事。東漢以后,大鴻臚主要職掌為朝祭禮儀之贊導。北齊始置鴻臚寺,唐一度改為司賓寺,南宋、金、元廢,明復之,清沿置。主官或稱卿,或稱正卿,副職為少卿,屬官因各朝代而異,或有鳴贊、序班,或置丞、主簿。《漢書·百官公卿表上》:「典客,秦官,掌諸歸義蠻夷,有丞。景帝中六年更名大行令,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大鴻臚。」顏師古注引應劭曰:「郊廟行禮讚九賓,鴻聲臚傳之也。」《新唐書·百官志三》:「凡客還,鴻臚籍衣齎賜物多少以報主客,給過所。」
在鴻臚館跡展示館的附近,就是另一個章點福岡城往昔探訪館。
左邊是鴻臚館跡展示館,右邊是福岡城往昔探訪館。
種滿蓮花但是落花期間的堀。
福岡城就逛到這裡,理應要去大濠公園以及本丸逛一下的,但礙於時間不足,僅能到此。之後就走到天神站,要搭火車前往大野城。
2020年搭飛機前往福岡,要降落前經過市區,看到了大濠公園就順手拍下來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